首页>>百科常识

举例说明何为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并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形训的作用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举例说明何为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并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举例说明词的本义与引申义)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举例说明何为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并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分析字形

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

(2) 引证文献用例

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中,词义才能显示出来。

例如:“愤”有烦闷义和愤怒义,字从心,贲声。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烦闷义出现较早,可以确定本义应是烦闷。

又如:“毙”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多行不义必自毙。” “射其右,毙于车中。”“毙”表示向前倒下。人被**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从文献看,古书里“毙”多表示仆倒义。

二、词的引申义

1、 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例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2、 引申义的特点

(1)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相近: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相似。

如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斗”本义酌酒器,由于形状相似而引申为斗星。

如《 “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条件、因果关系。

例如: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引申为不稳定、危急、危险。

“虚”本义为大丘,引申为空虚的意思。

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概念彼此牵联。

例如:

“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冢。

“宗”由祖庙引申为**。

“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由此引申为年龄。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季,引申为时间单位。

“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2) 词义引申的趋势

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看,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

①从具体到抽象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

“术”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②从个别到一般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江”、本来专指长江,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3、 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形音全同。但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例如:

语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yù。

说是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改读shuì

有的引申义还另造了新字。

例如:

弟由弟弟引申为敬顺兄长,造了“悌”字。

解由分割引申为懈怠,造了“懈”字。

举例说明何为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并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在训诂学中“形训的基础和根源”指的是什么?

以古文字字形为基础。注意笔势和笔意。既《说文解字·叙》中所说的“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可参看陆宗达、王宁《训诂方**》,周大璞《训诂学要略》

求大神帮忙,怎样用训诂的知识分析凯旋的意义啊??

凯旋就是“胜利归来”的意思,从训诂学的角度来说,是不能说“凯旋归来”的,但是日常的习惯用语,大家还是会说“凯旋归来”。

教师的语言包括哪三种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

重言式中重的读音是什么

chong 二声 重言:修辞方式,重叠单字,以加强描写效果 (见《现代汉语词典》)

写诗讲平仄,平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要求?

平仄(拼音:píng 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仄归上去。逐步形成*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若用形象的方法来形容,平声如击钟鼓,远而悠长; 仄声如击石木,短实重疾。

附:今音新韵(普通话),把一二声归纳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五言绝句

简称五绝是出现于汉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体诗。四句,每句五个字。现时,五绝被认为近体诗中最难写的体裁,因为它字数最少,表达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简意赅。

诗体简介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五言绝句也称五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仄仄平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五言律诗也称五律,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李白)

***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     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干后     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平仄跟五言一样。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七言绝句也称七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七言律诗也称七律,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空吟闻笛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5年10月高教自考训诂学试题


时间:2005年12月21日16:25 我来说两句(0)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之言

2.互训

3.为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析言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浑言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

2.《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清代训诂大师孙诒让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5.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不少辞书类的训诂专书,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近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7.复文是一种古书异例,其中同义字复用,有__________复用者,亦有__________复用者。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屈心而抑志兮,神高驰之邈邈。( )

志:帜字之借,旗帜。

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爱:隐藏。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的(桃)花。

4.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5.沛令闭城,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 )

保:保障。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小题2分,共20分)

1.何当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国大乱,百姓恫恐。

4.张都监叫抬上果桌饮酒,又进了一两套食次。

5.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

6.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8.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

9.未知即是《通俗文》,为当有异?

10.然其痛心疾首,恳恳必以逐满为职志者,虑不数人。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方以智

2.桂馥

3.刘熙

4.五臣

5.戴侗

6.郝懿行

7.蒋礼鸿

8.高诱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小题4分,共12分)

1.方言

2.经典释文

3.说文解字注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楚辞·离*》:“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案:户服犹被服,二字同义连文。篇首“扈江蓠与辟芷兮”王逸注云:“扈,被也。楚人名被为扈。”户即扈字,《艺文类聚》卷三十八,《事类赋》引即为扈服,从知户服即扈服,第传本之异耳。户字不当如家喻户晓解也。下文云:“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户服同义连文,犹览察以同义连文矣。且上云*人,户服即承*人而言,不当复以户为起词也。



2008年03月16日 星期日 16:12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
1.青云满眼应骄傲,白发浑头少恨渠。
2.凡地之道,阳为表,*为里,直者为纲,术者为纪。
3.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4.自莽为不顺时令,百姓怨恨,莽犹安之。
5.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6.遂令大*字天育,别养骥子怜神骏。
7.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9.平明跨驴出,未委适谁门。
10.杏花两株能白红。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
2.刘熙
3.张揖
4.颜师古
5.郭璞
6.服虔
7.邢昺
8.桂馥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
2.方言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此僵字实为倒下之义,《说文》人部:“僵,偾也。”足部:“踣,僵也。”都是倒义。《搜神记》卷六“僵树自立”条:“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七尺。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三月,树卒自立故处。”前云僵,后云立,显证僵即倒仆之义也。《文选》卷52曹 《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方言》:“跌,蹶也。”是蹶亦有倒义。

我的训诂学没有过,今年要在考,你要把书里面的例子看会了,你就能过了,给你的试题只是一个模式,参考后就看书吧,考试都是考书上的。别放过书上任何一个角落和例子。

然气管gb15558'12003是什么意思

执行国家标准GB 15558.1-2003 燃气用埋地聚乙烯(PE)管道系统 第1部分:管材。规定了以聚乙烯混配料为主要原料,经挤出成型的燃气用埋地聚乙烯管材的定义、材料、外观、几何尺寸、力学性能、物理性能、标志、检验规则和包装、运输、贮存。还规定了混配料的基本性能要求,包括分级。2017年1月1日起将实施GB 15558.1-2015。

谁知道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一些神兽的名字?

帝江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举例说明何为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并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标签:宠物爱好